
9月11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昌召开。
这场大会不仅是对江西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礼赞,更通过奖项为我们打开了观察全省科技发展格局的重要窗口。
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揭晓,让我们清晰看到江西科技创新的多重发力维度:既有以重点产业为锚点的突破方向,也能直观感知以青年人才为核心的活力源泉,也可明确把握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价值站位。
透过这份榜单,我们既能看到江西在追赶先进省份过程中的务实步伐,也能捕捉到区域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型的关键信号。

图片来源: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锚定“1269”: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耦合
“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与我省‘1269’重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项目占69.13%,较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刘清梅向记者介绍道。
这一数据早已超越简单的统计意义,成为江西科技创新“靶向性”增强的证明。
事实上,围绕“1269”行动计划重点产业链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正是江西科技创新的明确导向。近年来,江西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1269”重点产业领域,部署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科技项目。在“十四五”期间,江西新部署科技重大专项70项。2024年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重点研发计划占比达81.8%。
晶科能源联合浙江工业大学研发的“面向场景化的高效高可靠性光伏组件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斩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正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型例证。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龙头,晶科能源深知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五年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研发资金,凭借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率先攻克N型TOPCon技术难题,不仅推动全球光伏产业迈入N型时代,更以全球市占率15.5%,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依托“链主企业”的资源整合与带动能力,晶科牵头成立江西省光伏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有效吸引光伏胶膜、玻璃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向江西集聚,为当地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青年担当
他们撑起产业创新“脊梁”
青年人才正加速成长为江西省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这一趋势在此次科技奖项评选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从“三大奖”评选结果来看,第一完成人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项目占比达32.14%,前三完成人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项目占比更高达78.57%,两组数据直观印证了青年群体在科研攻关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首次设立的“科技青年奖”,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成果的认可,更与“三大奖”中的青年参与数据形成呼应,二者共同释放出清晰信号:江西科研的“青年时代”已然到来。
西瓜视频
宜春江理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周贺鹏的经历,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这位“85后”科学家,从实验室到矿山,从企业车间到产业研究院,走出了一条“青年科研人员服务地方产业”的典型路径。
2015年,他投身锂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领域研究时,江西锂矿资源虽多,但提取成本高、环保压力大,许多企业面临“有矿难用”的困境。
“宜春被称为‘亚洲锂都’,当时我想着,得用创新技术把资源优势变成真正的产业优势。”周贺鹏的初心,化作了10余年的坚守:为掌握江西锂矿的“家底”,他带队走遍宜春、赣州、上饶、吉安等地的锂矿山;为突破提取技术瓶颈,他和团队在实验室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成套工艺技术包,不仅支撑宁德时代在宜春3300万吨/年选矿厂顺利落地,更为国轩高科、江特电机等企业的锂资源开发解决了技术“卡脖子”问题。

周贺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难得的是,周贺鹏的创新不止于技术本身。
2022年3月,他挂职宜春市宜丰县副县长,深入锂电企业和矿山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推动西瓜视频
与宜春市政府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期满回校后继续担任研究院负责人带领全院“85后”的60余人团队扎根产业一线,成为江西锂电产业升级的“青年智囊团”。
“记得在2023年,为推动宜春锂矿的绿色矿山建设,三个半月都没回过家,我和团队深入矿山和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一年后宜丰县5座在采锂矿山全部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矿山面貌焕然一新。”周贺鹏笑着回忆,他表示,科研的真谛,不仅在于实验室中千百次的严谨求实,更是漫长岁月里甘坐冷板凳的执着坚守。
从周贺鹏等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年人才的“挑大梁”,更看到江西科技创新的“新生态”。
近年来,江西持续优化科技人才梯次引育体系,大力实施“赣鄱英才”“赣鄱俊才”等省级人才计划,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青年科技人才牵头负责的比例,从“十三五”末的52%大幅提升至84%。累计组织7000余人次科技特派员“进县入园”,180余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一线。
战略契合
紧扣国家战略的答卷
3个特等奖项目,既是江西省的优势学科,更是国家强化战略导向中先进材料、生物育种的重点领域。而其余众多获奖项目亦不甘示弱,在各自领域持续攻坚,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
这种“地方优势”与“国家需求”的同频共振,正是江西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在先进材料领域,江西稀土、钨、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丰富,这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础。此次获奖的众多先进材料项目,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让江西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中,占据了“材料端”的话语权。
而在生物育种领域,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使命。
眼下,“长田优405”晚稻已进入孕穗中期,实测平均亩产超660公斤,这正是江西红一种业与江西农业大学贺浩华团队协同攻关的生动见证。其背后支撑的“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此番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从具体品种到系列突破,团队研发的“长田优和万象优”系列长粒香型优质双季晚籼稻新品种,不仅攻克了行业长期面临的整精米率低难题,更以品质突围:“万象优982”连续斩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双重突破。这些研发成果早已超越提升产量的单一维度,更在“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中,贡献了江西力量。
文/钟剑桥
//dj.jxnews.com.cn/webDetails/newsPc?id=11888721&tenantId=312&uid=6846b312a16233001921c4d3&sig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