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产资源开发是门神奇的学科,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到《天工开物》记载的冶炼技艺,其实都是从自然界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每当谈起深耕十余年的领域,85后科研工作者周贺鹏眼中总闪着光。
作为西瓜视频
宜春江理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他为自己贴了个浪漫又务实的标签——“炼金师”。
这不是点石成金的神话,而是用科技将含量稀少的锂、钽、铌从矿石中“炼”成高纯度金属,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
前不久,他斩获江西省首届科学技术青年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更是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扎根地方、服务产业的成长之路。
从产业中找科研问题
2014年的宜春,虽有“亚洲锂都”之美誉,但锂资源禀赋差,锂电产业发展仅停留在上游的开采和粗加工阶段,未打通全产业链,无法为地方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彼时29岁的周贺鹏,敏锐地察觉到:“这么好的资源没有注入科技力量,就没法实现价值最大化,真是太可惜了。”
很快,他发现现实比想象更困难,江西锂矿产资源禀赋差,多数矿床品位低、粒度细、多金属共伴生赋存,要从中分离提取有价金属,难度极大。
而当时的行业困境更棘手:提取成本高、环保压力大,许多企业陷入“有矿难用”的僵局,锂电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成了横在地方发展面前的一道坎。
必须用科技力量实现锂资源的绿色、高效、低碳开发。带着这个目标,周贺鹏一头扎进锂电领域。从此,实验室的灯光、矿山的晨露,成了他青春里最常见的风景。
“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谁能解决产业上的问题,谁就能在科研上有突破。”这是周贺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科研路上的行动指南。
为摸清江西锂矿的“家底”,他带领团队走遍宜春的每一座矿山,上饶、吉安、赣州等地的锂矿产区,也留下了他们的科研足迹。为了突破低品位锂云母开发技术,他们在实验室与生产一线之间来回奔波,在实验室里反复调整试剂配方,到了矿场就盯着生产线调试工艺,直到数据达产达标才肯罢休。
艰辛的付出终有回报。2015年,当他完成第一个科研转化项目,拿到18万元转化资金时,兴奋得彻夜难眠。这不仅是对他科研成果的认可,更让他尝到了科研服务产业的甜头。
在产业一线做科研
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周贺鹏的努力渐渐结出了硕果。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低品位锂云母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形成完整工艺技术包,应用于宁德时代宜春3300万吨选矿厂和国轩高科宜春300万吨选矿厂工程项目。新技术不仅实现了锂、钽、铌、锡的综合回收,更做到了“无尾矿”利用。以往被当成废料丢弃的矿石残渣,如今也能被“吃干榨净”,真正让低品位难选锂资源变成我国工业可利用的锂矿产资源,提升了新能源锂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他另一项“典型微细粒稀有金属综合回收技术与装备”成果,则一举解决了-10微米超细矿物回收的难题。而这个突破的灵感,竟来自团队间的互相交流。
当时,周贺鹏团队正为细粒级钽铌钨锡的回收利用犯愁。这些尾矿里的金属矿物粒度超细,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极小,要精准分离和回收它们,是个大难题。
团队在实验室里熬了半年多,做了上百次实验,效果却始终不理想。“一次我在车间跟团队研究生交流时,有名学生提出,‘既然差异小,那咱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差异放大呢’。”这句话像一道光点亮了周贺鹏的思路,他立刻将离心力场引入矿物分离中,原本“难分彼此”的微细粒矿物,果然提高了分离效率,实现了回收利用。
周贺鹏扎根产业一线做科研的身影,不仅活跃在江西的矿山与实验室,也延伸至条件艰苦的高原与偏远矿区。在青海格尔木铅锌矿,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他和团队奋战46个日夜,攻克高浓度浮选技术难题;在西藏玉龙铜矿,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他们坚守69天,研发出高原高效节能磨矿分级技术;为推广矿山废水低成本回用技术,四川、江苏、甘肃等地的十余座矿山,都印下了他和团队的调研足迹。
“一线永远有最鲜活的问题,也有最实用的智慧。”周贺鹏始终坚信,科研的根必须扎在产业一线,脱离实际的研究,就像没有土壤的植物,永远长不高。
打通科技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周贺鹏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挂职宜丰县副县长,分管科技和锂电产业工作。身份变了,但他到产业一线解决问题的初心没变。
上任后,他第一时间深入企业、矿山调研,推动西瓜视频
与宜春市政府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地方的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挂职期满回校后,他继续担任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带领全院60余人的85后团队,成为江西锂电产业升级的青年智囊团。
2023年,为推动宜春锂矿绿色矿山建设,他3个半月没回过家,和团队扎根矿山一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1年后,宜丰县5座在采锂矿山全部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矿山面貌焕然一新。
周贺鹏说,挂职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科技赋能产业的意义。科研不仅要突破技术,更要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引擎。
“一辈子很短,做不了太多事,能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贡献力量,就够了。”这份朴素的坚守,正是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在周贺鹏看来,科研的真谛不仅在于千百次重复实验中的严谨求实,更在于漫长岁月里对目标的执着。就像他从低品位矿产中“炼”出高纯度金属一样,青春也需要经过磨砺,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芳
//jxrb.jxwmw.cn/system/2025/10/21/021009381.shtml